 |
扶贫路上党旗飘——中秋酥脆枣精准扶贫项目纪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8-08-19 11:09:43
|
新闻描述
三龙塘村位于冷水滩区蔡市镇西南角,距冷水滩城区12公里,共有178户、67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113人。
该村山地多耕地少,村集体没有资产、没有产业、没有集体收入。2015年被列入省级贫困村,由永州市政府办牵头驻村帮扶。
工作队驻村以来,强化党建引领,紧紧围绕精准脱贫奋斗目标,将全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精准扶贫工作重要载体和抓手,坚持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为全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强大动力,强基固本,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
工作队始终将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工作的“牛鼻子”。驻村以来,进一步夯实党建基础,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
着力建强班子。驻村后,工作队通过走访党员和村民代表、组织“两委”干部谈心谈话、召开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对村支两委班子及个人的精神状态、思想动态等有了全面了解,找准了村支两”工作存在的症结。
为此,工作队一方面指导村支两委建立健全了村干部值班、学习、接访等工作制度,完善相关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了班子成员团结共事、齐心谋事、扎实干事;另一方面经常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参加学习培训,促进村支两委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去年以来,共邀请专家进村进行知识讲座5场次、参加专题培训班15人次、外出学习考察65人次。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结对联系群众、外出党员管理、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评出了5名“党员服务明星”,增强党员服务意识,激励党员创先争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以党章党规立标定位、规范言行,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头脑,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勇于担当作为,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发扬民主。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先后组织村支“两委”成员、部分党员和群众代表研究村里发展事宜,制定了《三龙塘村三年精准扶贫帮扶规划》,确定了“党建引领、融合发展、劳务产业富民、集体经济强村”的发展思路和“一年有起色、三年稳脱贫、五年奔小康”的目标。同时,健全了财务审批、村务监督等制度,完善了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充分保证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引领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组织有发展能力的党员,采取提供种苗、传授技术、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帮助获得小额贷款等方式,发展鹌鹑、土鸡、黄牛等家禽家畜养殖,吸纳10余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就地务工,帮助村民增收10万元以上;组织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与全村35户贫困户和“三留守”家庭进行结对帮扶,切实解决贫困户基本的吃、穿、住等问题。同时,村支两委干部、党员组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扶贫攻坚“主心骨”作用,带领群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致富产业、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架起了与困难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也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了强大动力。
搭建载体,激发扶贫工作活力
工作队积极搭建便民为民平台,创新产业发展载体,拓展集体经济发展路子,构建起党员群众致富、集体经济增收、村级党组织晋位升级的“三赢”格局。
依托网格化创新为民服务。在村组织活动中心设立网格化管理便民服务中心,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全方位服务党员群众,对于村民需要到镇里或区里办理的户口、低保、农合、证件等手续问题,由网格员采取全程网络办理或村干部陪同群众领办的方式帮助解决,切实为群众提供方便。
发展劳务经济引领村民增收。依托后盾单位从事中心城区城市开发建设的优势,组建了村集体全额出资企业三龙塘建筑劳务服务公司,现已完成200万元工程量,实现村集体收入21万元。通过聘用村里从事建筑业务的贫困户党员担任建筑劳务公司经理项目,招揽和管理10多名村民从事工程劳务工作,每年可实现劳务收入30多万元。通过组织就业培训,村里现有120多人在外务工,每年可实现劳务收入300余万元。
推动金融扶贫政策落地。率先在全区启动小额信用贷款,全村已落实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64万元,并组织贫困户将小额贷款全部入股投放到村集体企业,村集体企业负责偿还贷款并当场发给贫困户每年10%的固定分红,帮助贫困户增收6.4万元,实现贫困户“零负担、纯收益”。
开发村集体产业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已开发70亩中秋酥脆枣基地、60亩油茶基地、120亩黄栀子基地,结合乡村旅游,正在开发100亩百果园和1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现村集体拥有450亩的产业基地资产。
为确保村集体产业有较好收益,对村集体产业在丰产前实行劳务承包,村委会负责提供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和按照300至1000元/亩不等支付劳务工资,承包户只提供劳务,村党员干部和贫困户党员共21户报名承包集体产业劳务工作,劳务承包可为贫困户等农户增收12万元以上。
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帮扶队紧紧抓村党组织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牢固树立“党建+”理念,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目前全村已有13户47人完成脱贫,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元增加到5487元,村集体收入达21万元。